转载:学习交流之任晓红:针尖上的传承
文章来源:中国残疾人就业服务平台
发布日期:2024-06-12
在位于青白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里的“十二针绣坊”大厅内,摆放着任晓红和学员们绣制的大大小小蜀绣作品。那些双面绣的熊猫、牡丹、锦鲤等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很难想象这些作品是出自残疾朋友之手,足见任晓红及学员们深厚而精湛的蜀绣功底。
报名学编织却阴差阳错去了蜀绣班
2009年,右脚有残疾的任晓红参加了青白江区残联举办的技能培训。报名学编织的她,因为好奇,跑到隔壁蜀绣班去看“闹热”,没想到被蜀绣老师吸引,便留在了蜀绣班。
老师叫冯玉英,是从成都请来的蜀绣大师。在冯老师的再三鼓励下,任晓红坐到了绣架旁开始尝试。看似简单的针线拿在自己手上就是不听使唤。
“不要着急,慢慢来……”老师鼓励让任晓红有了信心。她白天学,晚上练,渐渐地,手上的绣花针没那么“重”了;再后来,她熟练掌握了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独特多样的技法。看到自己独立完成的绣品,任晓红觉得很有成就感。
很快,为期半年的蜀绣班结束了。任晓红购置了绣架、丝绸、丝线,在家钻研,但是没有老师点拨,她的刺绣水平一直停滞不前。
任晓红的作品《天府熊猫》亮相北京故宫博物院
后来,在爱人的支持下,任晓红来到成都,继续跟冯老师学习蜀绣。在冯老师家里学习,任晓红更加刻苦了。
在接触双面绣时,她遇到了困难,绣了拆,拆了绣,一度打起了退堂鼓。好在老师的开导和鼓励让她坚持下来,并逐渐走出困境。
精湛的技艺为她带来了荣誉
2011年,有一定蜀绣基础的任晓红来到成都市残联举办的蜀绣培训班深造。在这里,她学习、钻研更高层次的蜀绣针法,还把蜀绣大师的名作拿来反复临摹。在临摹大师作品时,任晓红并不拘泥于原作,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
在这期间,她拜了四川省蜀绣传承人易起明为师,学习较为复杂的针法技艺。在师傅的指导和启发下,她绣制的《牡丹花》被推荐参加省级蜀绣作品展。
1年后,学成归来的任晓红放弃留在成都就业的机会,回到青白江,一边绣制蜀绣作品,一边培训新学员。
后来,青白江区残联蜀绣培训更名为青白江“十二针”绣坊,由任晓红担任培训老师。2019年,她被评为青白江区首批“蓉欧工匠”,并作为四川绣美天府唯一代表,参展全国第三届残疾人展能节进行蜀绣技艺现场展演。2020年,青白江“十二针”绣坊被批准为国家级的残疾人传统技艺传承基地,任晓红也成为中国残联、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试点支持的“残疾人非遗工匠”。她绣制了《熊猫》《牡丹·鱼》《凤凰》等蜀绣作品200多件,其中《天府熊猫》作为文化交流作品赠送国际特奥会主席蒂姆·施莱佛。
任晓红和区残联的工作人员一道,探索、寻找将蜀绣融入寻常百姓家的新路子,并拓宽蜀绣题材思路,把中欧班列、青白江出土文物、城厢古城等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运用在蜀绣作品中,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接下重任——绣制青铜马
当下,任晓红正在赶制一件大作——以1:1比例绘制青白江标志性文物青铜马。
任晓红在赶制1:1大小的青铜马
其实早在2022年,区残联就有意让任晓红绣制一幅直径为80厘米的圆形屏画,中间主体就是青铜马。就在大家为其准备画稿时,有一天,四川省工艺大师、蜀绣国家级技师邬学强来“十二针绣坊”参观、指导,当听说绣娘准备绣制青铜马时,邬学强当即建议要绣就绣1:1大小,“虽然难度更大,但更能体现绣娘的高超技艺。”
区残联采纳了邬学强大师的建议,把绣制1:1大小青铜马的任务交给了任晓红。
任晓红绣的小青铜马
从去年3月开始,任晓红就开始断断续续地绣了起来。
“为了把马身上的铜锈斑块绣得逼真,我把两条不同颜色的丝线拆分成几股,再各抽两股合成一条线,绣几针,又换另一条线。”任晓红一边分丝,一边说,“难就难在这些细节处理上。”
“我有信心把这幅青铜马双面绣绣好,成为我们的镇坊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