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北京朝阳区 破解就业难点,开展精准服务
文章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03-21
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残联通过打造“残疾人精细化就业服务”品牌,帮助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期间,朝阳区残联对就业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的、接受过精细化就业服务的残疾人进行调研, 以期更好地分析残疾人就业创业状况,为更好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提供参考。文丨于建国(北京市朝阳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一、朝阳区残疾人就业创业现状
北京市朝阳区有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18589人,已就业残疾人14518人。在开展残疾人精细化就业服务过程中,朝阳区残联共对362名残疾人进行了调研,被访者中,243人已就业,119人待就业。
从就业形式看,158人实现按比例就业, 46人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27人,自主创业4人,其他形式就业8人。从残疾类别看,肢体残疾人就业人数最多,有102人,占比41.97%。从单位性质看,132人在民营企业就业,国有企业36人,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28人,其他经济类型单位47人。从工资水平看,60人月平均工资在3500元以下,3500元至5000元的87人,5001元至8000元的53人,8001元至1万元的31人,1万元以上的12人。
从待就业的119名残疾人的就业意愿看, “体制内”仍是求职残疾人的首选, 37.82%的残疾人希望在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其次,希望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占比27.73%。受身体残疾影响,54人倾向于工作地点离家近的单位,占比45.38%;41.18%的残疾人希望从事稳定的工作;36.13%的残疾人注重薪资福利待遇;31.09%的残疾人希望从事压力小的工作。
二、导致残疾人就业创业困难的原因
残疾人就业创业问题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较强,但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缺乏针对性。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包括身体障碍、技能不足等,这加剧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地位。从调研结果看,不少残疾人寄希望于稳定性岗位,以获得长久的工作机会。近年来,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从实际来看,相关政策往往缺乏针对性,这就需要在政策实施细节上有更明确详细的指导建议,才能促进政策执行单位制定更科学的招聘要求。
二是就业形势严峻,结构性就业难的压力依然存在。制造业是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主要产业,从事操作、包装等岗位的残疾人较多。但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加之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传统制造业对劳动力需求减少。招聘市场上,虽然金融、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息技术等行业提供的岗位较多,但相当数量的残疾人由于学历较低,技能储备不足,在面对相关需求时,难以获得机会。这种供需双方呈现出的结构性错位使残疾人就业面窄,求职周期长,就业难度大。
三是残疾人自身客观因素导致就业困境。残疾人因身体、心理等客观因素,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会受到许多限制。调研显示,残疾人在考虑就业影响因素时,“居住地离家近”比“薪酬福利”更受关注。又如,残疾人的心理状态会使其陷入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困境,如果他们从亲属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更容易因消极焦虑主动放弃就业机会,或造成就业稳定性低。
四是用人单位在雇佣残疾人时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之前由于疫情影响,不少用人单位被迫中断业务,导致收入减少。但用人单位运行成本却持续走高,这致使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减少。用人单位雇佣残疾人,不仅要考虑到其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培训费用等,还要考虑到健康和安全成本、特殊设备和无障碍设施,以及其他隐性成本,这都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负担。同时由于部分残疾人可能存在技能不足、知识不够、工作能力不够等问题,用人单位会在招聘残疾人时存在顾虑。
三、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朝阳区残联就提升残疾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对策进行了思考。
首先,落实就业政策,激励企业用工积极性。要充分利用按比例就业的政策,推进残疾人融合就业。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合理调整残疾人就业相关补贴标准,通过正向激励,调动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残疾人利用“互联网+”等形式自主就业创业。应针对残疾人的特点和实际能力,开展企业用人指导工作,通过雇主培训、上门走访、政策指导等工作,提高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对于已上岗的残疾人,鼓励企业在岗位职责、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等方面给予残疾人更大的弹性,切实发挥残疾人人力资源比较优势。
其次,培养一技之长,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通过开展适合残疾人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构建学校、企业、残联三位一体的合作培训模式,探索“培训、实训、就业”一体化残疾人人才培养,充分借助数字技术,建立无障碍化学习环境,探索符合数字化发展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对于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支持残疾人在电商、家庭手工业等领域创业就业。同时鼓励企业雇佣残疾人从事一些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
第三,精准个体指导,实现就业服务全程化。完善现有的精细化就业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一次登记,全程服务”的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市场和行业动态,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咨询、职业评估、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个案管理,全面掌握残疾人的就业需求、职业能力、求职意向,一人一案,精准帮扶,实现残疾人就业服务全程化。
同时要加强残疾人的职业心理辅导,在求职期和上岗期,帮助其分析遇到的困难、问题,增强社会适应性和抗压能力。就业辅导人员还需要长期与家长沟通,辅以家访、团体活动、互助小组等形式,从而在残疾人家庭内部搭建起就业支持系统。此外,还应进一步优化无障碍环境,以保障和支持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参与社会生活。
(文章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栏目编辑丨杨乐
编辑丨陈曦 张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