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残疾康复
第一节 白内障复明
一、白内障的概念眼睛居五官之首,主视觉功能,外界的信息有85%通过眼睛获得,眼睛在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更加渴望拥有健康的眼睛和良好的视力。眼睛暴露于体表,极易受到感染损害,近视、远视、斜视、弱视、老视、散光、白内障、青光眼、沙眼、角结膜病、眼外伤及糖尿病性眼底病等各种眼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目前,全国有1 233万视力残疾人,还有3亿多人需要矫正视力。
科学实践表明,眼疾是可以防治的,只要增强预防意识,了解眼保健知识,一旦患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保护眼睛,改善视觉功能。
在正常人的眼睛内部,虹膜的后面有一个双凸形透明体,这就是晶状体。晶状体混浊比较明显或达到影响视力的程度时,称为白内障。白内障的症状,最初的视力障碍是对强光有耀眼感,随着晶状体混浊的发展,视力开始下降,远视近视都有影响。引起白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外伤性、放射性、先天性、糖尿病性白内障等有比较明确的病因以外, 其他白内障的形成过程情况相当复杂, 还没有找到明确病因。年龄老化、紫外线长期照射、遗传因素、中毒、眼内某些炎症、营养不良等与患白内障有关。临床上白内障可分为老年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白内障等几种类型。
我国有1 233万视力残疾人,白内障是主要致盲因素,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每年新发生的白内障达40万例以上。广西有527万盲人,其中约有一半白内障盲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白内障的发病率将越来越高。从1988年开始,我国将白内障复明手术作为重点康复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九五”和“十五”三个五年计划纲要中, 明确规定任务目标,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到“十五”末期已使600多万白内障患者告别了黑暗, 走向新生活。
二、白内障的复明方法
到目前为止,白内障还没有确切的药品可以治疗。白内障复明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是实施复明手术,即对视力低于03以下的患者,通过囊外摘除手术加植入人工晶体,就可以使其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有的可恢复到15的视力。
三、残联在白内障手术复明工作中的职责
在各级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其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的统一协调下,卫生、残联等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各尽其责,组织动员眼科医务界和社会力量,认真实施国家白内障复明手术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残联的工作职责是:
(一)协调当地卫生、民政等部门,制订本地区白内障复明手术实施方案,逐级分解下达任务指标,落实配套经费,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地区白内障复明手术的统计汇总。
(三)在城市,重点组织无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统筹医疗的白内障患者以及自费而又贫困的患者就近就地接受复明手术;在农村,结合社区普查,摸清白内障患者底数,有计划地组织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
(四)协调当地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广大盲人恢复视力,改善功能,走向光明的状况及社会反响。
(五)协调当地医疗机构做好白内障筛查,负责向医疗队组织输送病源,并协调当地医疗机构为医疗队提供相应常规检查、手术场所、床位、药品及常规护理。
(六)依托各地新闻机构、学校、医院、社区康复站、村卫生所、红十字会、居委会和志愿者组织,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保健及防盲治盲知识。
四、“视觉第一中国行动”
白内障手术复明工作,主要是依托复明机构来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收费比较高,一般是每例1 500~5 000元不等,而大多数白内障盲人住在农村,生活很困难,大都因付不起高昂的手术、治疗费用而未能复明。1997年,国家卫生部、中国残联、国际狮子会联合开展以白内障复明手术为主要内容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大大降低了手术费用。项目提出到2001年我国初步控制白内障致盲,到2007年实现使白内障致盲得到有效控制。项目实施以来,210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加强了中国防盲治盲的工作基础,促进了白内障复明管理体系的完善,健全了省、市、县三级手术复明网络,壮大了眼科医疗队伍,建立了国家级眼病防治数据库,形成了组派医疗队赴农村工作的机制,改善了工作条件,提高了眼科技术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提高了全民的防盲治盲意识,与国际狮子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谱写了世界至今最大规模的防盲治盲新篇章。
第二节 低视力康复
一、低视力的概念
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3,称为低视力。
低视力属于用手术、药物治疗或常规屈光矫正无法改善的视力功能障碍,但非盲目。它包括视力视野和对比度敏感度下降等多方面现象。低视力的病因很多,先天性或后天性眼部疾病,如先天性眼组织异常或缺损、眼球震颤、先天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眼白化症、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糖尿病性眼底病、高度近视、老年性白内障术后不植入人工晶体等都可以导致低视力。
二、低视力康复的主要方法
低视力康复的主要方法是, 配用适合的助视器,同时进行相应的训练。
常用的助视器有两大类:一类是非光学助视器(太阳帽、照明灯、阅读裂口器、大字印刷品等);一类是光学助视器,如眼镜式助视器、望远镜、放大镜(手持式、立式)等。助视器是通过放大作用增加物体的形象,来刺激患者更多的视觉细胞,给大脑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其更容易识别物体。
低视力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低视力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助视器使用训练和配用助视器后的功能性训练,后者的对象指学龄及学龄前的儿童。视觉发育不能自然产生,以正常小孩视觉发育为例,婴儿出生后虽已具备视觉,但其功能是不完善的,而视觉的发育是在不断“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不“看”,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同样,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后,也就要不断地训练“看”。上述训练工作由验光配镜人员或特教老师承担。低视力者可以去当地医院眼科低视力门诊或定点眼镜店,进行助视器的验光配镜和训练。
三、残联在低视力康复工作中的职责
低视力康复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涉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残联、卫生部门、特教部门、眼镜行业及家庭等,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协同完成。残联在低视力康复工作中的职责是:
(一)协调相关部门,制订本地低视力康复工作实施方案,分解下达任务,落实配套经费,组织实施。
(二)理顺各方面关系,建立工作网络,形成工作合力。
(三)掌握低视力人群康复需求情况,有计划地组织患者到医院眼科低视力门诊、定点眼镜店、盲校等进行检查诊断、验光配镜和训练。
(四)宣传普及低视力康复知识,广泛动员社会关注和支持低视力康复工作。
(五)组织技术培训工作。
第三节 盲人定向行走训练
一、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概念
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就是盲人依靠听力等感觉器官,借助盲杖等辅助工具,利用周围环境的变化(如边缘线、路标、线索)来判断自己所在位置并确定行走方向的一种独立、安全的行走技能。实践证明,如果对视力残疾个体进行专门的定向行走训练,会使个体的定向行走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个体无论是在熟悉的环境里还是在陌生的环境中都能安全、自如、独立、有效、自然地行走。
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定向行走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感觉训练、概念教学、行走前训练和行走技巧教学等。
通过训练个体的听觉、触觉、嗅觉、平衡觉、运动觉等以提高其感受性,在各种物体与其各种属性之间建立联系,以达到使个体可以通过听觉、触觉、嗅觉、平衡觉、运动觉进行定向的目的;通过概念教学使个体掌握一些与定向行走相关的身体、动作、方位、距离等概念,为定向训练和行走技巧教学奠定基础;通过对个体进行平衡能力、姿势、步态、应急与避险、心理素质等行走前训练,为个体独立、安全、自然行走奠定基础;通过随行技巧、独行技巧、盲杖技巧的教学,使个体真正实现无论是在熟悉的环境里还是在陌生的环境中都能安全、自如、独立、有效、自然地行走。上述各种训练主要是充分依靠视力残疾个体其他感知觉的代偿作用,通过机械记忆、动作模仿、建立条件反射、行为改变技术、行为塑造、操作学习、感觉运动学习等原理与方法来完成的。
三、训练盲人使用盲杖行走的主要环节
(一)选择盲杖。
盲人独立行走要依靠听力和盲杖,因此,选择一根适合自己使用的盲杖至关重要。标准盲杖的颜色为白色,手柄下方10厘米处有红色标志;既盲又聋的人,应使用红白相间的盲杖。
(二)正确握杖。
根据自己的习惯,可选用右手或左手持杖,将拇指放在杖的里面,食指延伸贴在盲杖上,其他三个指头在杖的下面弯曲,轻松握住。
(三)盲杖的位置。
将盲杖放在身体的正前方距脚尖约1米的地面上。
(四)手腕动作。
持杖行走时,将肘部稍微弯曲靠近身体。握杖的手最好保持在身体前方的正中央,这样可以使走的方向正直。要用手腕控制盲杖左右摆动,使盲杖的下端在身体前方左右均匀移动,不要移动整个手臂。
(五)摆动幅度。
行走时,盲杖在地面上左右轻轻摆动,摆动的幅度,要比身体略宽些,以确保前方路面没有障碍物。盲杖的下端不可从一面跳向另一面,而应在地面上划动,否则容易漏掉地面上的障碍物。
(六)协调步伐。
盲杖向左摆动时,要迈出右脚,反之,盲杖向右摆动时,要迈出左脚。
(七)如何识别和绕开障碍物。
识别盲杖碰到的障碍物,应用另一只手顺着盲杖轻轻滑下,直到触摸到物体;如要绕过障碍物,应先用盲杖探出一条可以行走的路。上下楼梯时,可先用盲杖下端敲击台阶边缘和探察台阶的高度、宽度,然后再行走。沿草地、篱笆、墙壁边沿行走时,要先用盲杖触其边沿或壁,然后反复摆动,探出道路,便可行走。
四、各部门协同做好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
教育、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要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纳入相应工作职责。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机构、社区及家庭,针对不同年龄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单位,为盲人提供定向行走辅助用具。各地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骨干技术培训,编写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做好基层培训工作。开展视力残疾人预防与康复宣传教育,如举办知识讲座,开展“爱眼日”等活动。
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工作重点在于:以街道、乡镇为平台,形成市、县为指导,街道、乡镇为平台,社区为场所,家庭为基地的社区训练服务网络;以街道、乡镇康复员队伍建设为抓手,形成稳定的技术工作队伍;采取社区、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盲人按摩诊所等)集中训练和家庭面对面训练相对合的训练方式和康复训练与扶贫救助、技能培训、劳动就业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康复服务模式,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参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