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残联联合举办“残障与发展论坛(2014)”

文章来源:研究室   发表时间:2014-07-03 【字体:

  6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主办的“残障与发展论坛(2014)”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鲁勇,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与来自全国残联系统、民政部门、扶贫部门的有关领导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管理者120多人出席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在致辞中,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七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并强调只有实现残疾人的同步小康才是全面的小康、真正的小康,才是共享的小康、和谐的小康。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鲁勇在致词中阐述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取向,历数了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七年来所做出的成绩,对人民大学秉承人道主义精神、鼎力支持残疾人事业给予充分肯定。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在主旨报告中介绍了我国扶贫工作总况及新进展,强调一定要重视农村残疾人扶贫,并提出农村残疾人扶贫要组织化、精准化和个性化,对农村残疾人扶贫实施特惠政策等主张。
图为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鲁勇致词辞

图为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鲁勇致词辞


  本届论坛主题为“残障与发展:残疾人同步小康与农村扶贫”。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郑功成教授在介绍论坛背景时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全面小康的冲刺期,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不仅是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大挑战,国家有必要为残疾人同步小康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程凯在发言中回顾了残疾人的扶贫开发过程,总结了残疾人扶贫开发的经验,分析了残疾人扶贫面临的现实困难,表明了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的基本思路。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介绍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以及建立和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情况,对提升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率、发展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等阐明了观点。北京市残联理事长吴文彥认为,“同步小康”意味着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有同等的地位、平等的机会,实现生存、参与和发展的权利;“同步”不是单指整个群体状况的改善,而是每一个残疾人的自主发展;“同步”意味着相互融合,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共同发展、全面发展。她提出,残疾人同步小康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有赖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改革创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更加广泛的社会融合机制、更加完备的权益保障机制和更加有效的能力提升机制。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分析了失能老人照护服务存在的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及其根源,并提出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以缓解失能老年人困境的系列建议。北京大学教授陈功介绍了残疾人小康监测基本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设计了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的方案。他认为,同步小康的目标不应止于残疾人家庭与社会平均收入的同步增长,而应快于社会平均收入的增长。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提高残疾人就业率,还需要加大转移支付,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在大会发言中介绍了连片特困地区残疾人的生存境况及其原因,提出了改进农村残疾人扶贫的系列建议。
图为吴文彦理事长做主旨报告

图为吴文彦理事长做主旨报告


  在“残疾人同步小康”、“农村残疾人扶贫”、“残疾人事业发展”三个分论坛上,来自国家统计局、北京大学、北京市残联等20多个单位的36名专家学者和残疾人组织负责人做了学术报告。普遍认为,残疾人贫困问题是我国现阶段贫困问题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短板,必须对残疾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的脱贫、缓贫给予高度重视,并在扶贫开发、社会救助、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同时发力,让残疾人合理分享到国家发展成果,并能够平等地融入社会,享有应有的体面与尊严。与会专家学者还集中探讨了残疾人同步小康的内涵与外延、农村残疾人同步小康的困难与挑战、地方残疾人同步小康的实践与创新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理论与政策建议。

  “残障与发展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等于2008年创设的一个全国性人道主义理论与政策交流平台,迄今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七届,每届围绕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形成了有价值的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是我国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与政策研讨平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