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残联关于组织开展2013年扶贫助残送科技下乡活动的通知 京残发〔2013〕13号

文章来源: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4-16 【字体:

各涉农区县残联: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及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帮助广大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市残联决定今年继续开展扶贫助残送科技下乡活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活动目的

  紧紧围绕第二十三次全国助残日“帮扶贫困残疾人”和北京科技周“科技创新•美好生活”的主题,以增加农村残疾人家庭收入、提升农村残疾人生活质量为目的,深入农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 为残疾人送政策、送科技、送知识,使技术信息进农户、技能培训进村镇、科技服务进基地,以科技为动力,千方百计改善农村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为实现残疾人扶贫增收目标创造条件。

  二、 活动内容与形式

  (一)开展“一送一赠一培训”活动,着力提高农村残疾人科技素养。“一送”,即对有关惠农政策文件和相关规定进行收集整理,编印政策“口袋书”,免费发放给农村残疾人,使惠农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北京市扶贫助残基地扶持管理暂行办法》和实施细则为重点,组织区县、乡镇残联工作人员和基地负责人开展政策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一赠”,即开展“送科技、文化图书下基地”活动,在扶贫助残基地建立37个实用技术图书角,赠送书柜37个、科技类图书7400册、文化类书籍1850册、光盘和DVD37套,让在扶贫助残基地辛勤劳作的农村残疾人,既能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科技致富能力,又能享受到文化融合发展的幸福,满足其精神文化基本需求。“一培训”,即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各区县根据扶贫助残基地实际需求,联合有关部门,聘请相关农业专家深入村镇和基地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专场培训班,结合当地农林禽渔牧等地域优势,选择适合残疾人从事的种植、养殖、家庭手工业的实用技术进行培训。对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村残疾人开展特色服务,追踪服务,信息化管理。对残疾程度较重、行动不便的残疾,深入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开展一对一入户指导工作。计划全年培训1500人次,其中市级培训300人次、入户100户。

  (二)“上门结对”,全程为扶贫助残基地提供科技服务。继续落实市残联、市科协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为扶贫助残基地提供科技服务的实施方案》,组织各扶贫助残基地与科研院所专家签订技术扶持协议,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努力实现每个基地都有固定的专家进行全年上门跟踪指导,成为基地的“私人医生”,有针对性的解决基地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三)实施“农村低收入残疾人扶贫增收工程”,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增收。确定低收入残疾人农户名单,建立电子档案,对低收入残疾人农户增收来源和收入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掌握他们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并进行岗前培训活动;鼓励自主创业,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培训,支持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方资源。各级残联要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主管领导要亲自参与研究部署此次系列活动,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实施。要与农委、科委、科协等有关部门加强联系,研究解决有关问题。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切实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二)建立长效机制,务求取得实效。各级残联要结合当地实际,做好摸底调查,切实了解掌握农村残疾人最需要的实用技术、急于解决的技术难题。求稳务实,注重工作实效。要不断建立完善科技扶贫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残疾人整体科技素养,努力提高农村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水平。

  (三)突出思想内涵,营造浓厚氛围。活动期间,各级残联要紧密围绕活动目的和主题,把“融合就业”、“科技扶贫”、“增加收入”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优势,组织开展多层次的宣传报道,积极营造良好的扶残助残社会氛围。

  (四)认真总结,及时报送材料。活动结束后,各区县残联要及时总结活动成果和经验,于2013年12月10之前将活动总结及图片材料报送至北京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活动总结要如实、全面反映活动名称、主要内容,开展活动数量、具体参与人数、活动中涌现出的好的经验与做法、建议意见等内容。报送图片要求清晰度高、感染力强,每张图片请注明具体活动时间及活动内容。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

                                                                  2013年4月7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