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残联2012年工作总结和2013年工作安排
科学发展 融合共享
全面推动首都残疾人事业实现新跨越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在中国残联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残联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残疾人社会融合,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推动首都残疾人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残疾人状况得到新改善。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推进,为17.6万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金和老年生活福利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和97%。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基本实现,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6800户残疾人家庭免费实施无障碍改造,42万持证残疾人免费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100个老旧居住小区实现无障碍,400个残疾人服务机构实现免费上网,残疾人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福祉。
——扶残助残的社会环境更加文明。全市残疾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免费进公园、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在公共场所停车。232个社会组织为10万多名残疾人提供了个性化、多样化服务。30多万名残疾人走出家门,5万多名残疾人走进高雅艺术殿堂,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共建,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残疾人事业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成功举办全国助残日残疾人优秀文化成果展,回良玉、刘淇、邓朴方、郭金龙、张海迪等领导莅临参观,给予高度评价。以“消除障碍 促进融合”为主题,成功举办融合发展特别访谈、“共享幸福”全市残疾人基层文艺汇演等国际残疾人日系列活动,被北京电视台和腾讯网转播。残疾人手工艺品首次走进党代会和国际论坛展示,“爱立方”品牌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北京残疾人艺术团参加重大国际交流文化展示,首都残疾人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一年来,我们围绕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和全市中心任务,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力宣传贯彻《实施办法》,不断完善残疾人法律政策体系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以宣传贯彻《实施办法》为抓手,全面梳理市委17号文件、“十二五”规划和《实施办法》中需要出台的政策,加强政策整合、宣传和落实,推进政策法规建设。制定了《北京市残联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出版了《实施办法》解读本,举办了《实施办法》施行暨残疾人免费乘车现场启动仪式,深入区县,深入基层,为《实施办法》施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出台了残疾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扶持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实施意见、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岗位补贴和超比例奖励办法、残疾人机构托养补助办法等7项政策,制定了全国第一个盲人保健按摩地方标准,推动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残疾儿童免费康复等多项政策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实施办法》为主体,50多项配套政策相衔接,覆盖残疾人基本生活、养老、医疗、住房、教育、就业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残疾人法规政策体系。系统收集整理已有政策,分类编制了残疾人政策系列口袋书,让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一书在手、政策全清。
(二)着力促进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在实现政策全覆盖基础上,加大宣传和落实力度,努力做到保障人群全覆盖、应保尽保、不留死角。截至目前,全市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17.1万人,参保人数同比增长69%。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0.3万人,同比增长10%。投入560万元,为全市所有持证残疾人参保意外伤害险,残疾人遭受意外伤害可获最高6万元的保险赔付。认真落实“九养”政策,为9.9万名残疾人发放养老助残券,为1782名残疾人配发小帮手电子服务器。为1073名机构托养残疾人、7930名居家养护残疾人提供阳光家园资助,为936户农村残疾人家庭翻建危旧房,为2314户遭受意外灾害的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给予临时救助,积极做好7·21特大灾害和11·3延庆雪灾中遭受严重损失的扶贫助残基地、职业康复站、温馨家园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为残疾人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基本住房等各方面提供了可靠保障。
教育融合实现突破。通过媒体宣传、筹办论坛、电视访谈、微博互动、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大力倡导和宣传融合教育理念。会同教育部门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管理办法》,并在全市部署开展融合教育示范区和示范校创建活动。完成全市1722所中小学无障碍设施情况摸底调查,启动“康教结合”试点工作,对全市978所幼儿园进行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调查,积极探索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模式。开展适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调查,建立了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台帐制度,为450名重度和多重残疾儿童提供了送教上门服务。
就业工作得到加强。依法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岗位预留、定向招录制度的落实,会同市国资委出台了《关于推动北京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指导意见》。通过开展网上审核、加强宣传等措施,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就业审核工作力度。通过对超比例安置单位给予奖励、对就业残疾人给予保险补贴,以及为企业进行无障碍改造、为聋人就业企业配备手语翻译等措施,积极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对应届残疾大学毕业生实行就业评估、指导、推介一条龙跟踪服务,就业率达到98%以上。第六次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首次纳入全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900余人次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年累计培训1.2万人次残疾人,定向、定岗、定单式培训不断增多,参训人员就业率进一步提高。一年来,新安置残疾人就业4353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指标。新建扶贫基地37家,扶持带动2275名农村残疾人,人均年收入达7003元。重新修订盲人保健按摩行业扶持暂行办法,建立了盲人保健按摩行业扶持长效机制,积极推动盲人医疗按摩师在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
康复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编制康复工作“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提出“人人享有更高水平的康复服务”目标。积极探索机构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相结合的新模式,开展了康复知识大讲堂、辅具知识进社区、千名康复员进家庭等活动,创建了13所家庭康复培训学校。积极开展残疾预防,与市卫生局、市妇幼保健院共同开展了发育迟缓儿童残疾预防干预、脑瘫儿童早期监测和儿童发育干预示范中心试点建设项目。积极推动康复机构、辅具服务机构建设,北京康复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康复门诊综合管理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8个区县、332个街乡镇建立了辅助器具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辅助器具评估与适配服务。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第三代智能假肢产品,并进入投产阶段。全年为15.2万名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提供辅助器具1.2万件,“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基本实现,质量进一步提升。
文化体育工作取得新成效。树立文化融合发展理念,推进残疾人文化与就业、康复、体育、公益、社会文化的深度融合。与梅兰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中国美术馆、中央电视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公益合作,牵手残疾人走进高雅艺术殿堂,共享首都文化建设成果。推行音乐治疗和心理咨询服务,让更多的残疾人在文化娱乐活动中愉悦身心,回归社会。送文化下基层,设立了街道、社区图书阅读会,建立了12个区县流动图书馆,基层演出达100场。实施残疾人文化艺术精品战略和走出去战略,推行“一区一品一特色”发展格局,上百种文化产品参加全国助残日残疾人优秀文化成果展,30多种残疾人文化产品入选“北京礼物”,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成为第一批“北京市优秀文化品牌团队”并代表市政府参加了北京——莫斯科友好城市国际残疾人日演出。在全市建立了15个“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起到良好示范作用。推广轮椅舞蹈、轮椅健身操、太极柔力球、太平鼓等残疾人群众性体育项目,推动基层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活跃开展。选送25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国家队参加伦敦残奥会,取得4金、6银、3铜的可喜成绩,为国家和北京市争得了荣誉。
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依托公、检、法、司等部门和机构,不断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联席会制度,并在温馨家园建立了47个法律服务工作站,共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政策咨询、代书、调解等法律服务1.6万人次,诉讼、仲裁代理33件,为残疾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80多万元。
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了残疾人免费上网项目,启动了残疾人服务“一卡通”建设项目,建立了基于GIS的数据空间展示系统,实现了残疾人实时、动态全程服务管理。圆满完成新一轮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获得“2011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先进单位”、“2008-2011年度全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信息化建设在全国残联系统第三方评估中名列第一。
(三)努力优化社会环境,促进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生活
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抓住十八大、市十一次党代会、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重大政治事件和重大节日契机,加强整体策划,全方位、立体式做好宣传工作。十八大期间,《北京新闻》播出长达7分钟“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新闻,《北京日报》四天连发专版,集中展示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北京电视台、新华网等40余家媒体在黄金时间、显著位置,对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系列活动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报道。开通北京残联官方微博,在第三批上线单位中各项排名位居前列。一年来,共播发广播电视新闻200余条,各类报刊刊登文章1000余篇(条),基本实现了“每天有条目、每周有内容、每月有重点、全年不断线、节日有氛围、区县有特色”目标,显著扩大了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影响。
无障碍环境明显改善。强化《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宣传,提高全社会无障碍意识。将老旧小区无障碍改造纳入全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中,通过小区内的超市、卫生站、银行、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及与周边道路及公共设施衔接,努力打造“一刻钟无障碍服务圈”,为残疾人无障碍地走出家门、走进社区创造条件。探索建立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常态化工作机制,实现了“发现一户、改造一户”任务目标。继续为有需求的聋人家庭安装可视闪光门铃,基本实现全市聋人家庭全覆盖。
慈善事业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社会募捐突破2000万元,同比增长25%。实施金手杖、I’创计划、刘伟拥抱基金、衣恋“幸福同行”、扶残助学送教上门等项目,直接惠及1.6万残疾人。举办首届手语大赛、袖珍人集体婚礼等社会公益活动,着力打造“隐形的翅膀”残疾人社会慈善公益服务品牌。
(四)加强组织建设工作,夯实残疾人事业发展根基
基层组织建设迈上新台阶。基层残联组织换届工作圆满完成,一批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残疾人认可的同志进入班子,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开展了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研究制定了加强残疾人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与组织部门的协调、对区县工作的指导,在区县残联领导班子建设、残疾人干部队伍配备、街乡镇残联组织建设和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市342个街乡镇均建立了温馨家园,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每个街道、乡镇至少建成一个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目标。
社会组织建设实现新发展。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社会组织建设有创新、有亮点、有品牌、有实效。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完成,工作机制更加健全,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了残疾人社会组织管理全覆盖,对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工作服务率、对工商注册的残疾人社会组织工作联系率、对草根组织和在京的残疾人社会组织备案率均达100%。投入560万元、对81家社会组织给予资金扶持,促进了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和规范服务。首次使用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购买10个社会组织管理岗位。成立了北京市残疾人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举办了社会组织法人代表高端培训,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成功地将狮子会活动与本地残疾人服务需求、救助需求有效对接,创建了“蓝丝带”扶残助残活动品牌,有效调动了狮友的积极性,形成了为残疾人服务合力。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专门协会工作更加活跃。
市残联自身建设开创新局面。深入开展以“强素质、展风采、做贡献、树形象”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以党建促业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研究室和社会工作部,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培青”工程,机关自身建设和干部队伍活力明显增强。注重横向沟通、交流,注重部门间的联动整合,密切与基层的联系,营造了良好的合作共事氛围。注重科学统筹,“一年工作早知道”做法得到市领导认可,有效促进了全年重点工作落实。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首都残疾人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残疾人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残疾人状况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仍有差距;残疾人的社会融合程度不高,全面推进融合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各级残疾人组织建设仍需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二、2013年工作重点
2013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首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深化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一年。根据中国残联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市残疾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国残联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首都残疾人事业发展全局,坚持“平等、融合、共享、阳光”的工作理念,强化首善意识,坚持首善标准,突出残疾人服务体系构建、融合教育和融合就业的工作主线,全面深化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首都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做出新的贡献。
(一)努力抓好关系全局的三件大事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残疾人为本,着眼解决残疾人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困难,切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积极推进残疾人工作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努力缩小残疾人和健全人、城市和农村残疾人生活水平的差距,让残疾人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二是召开第六次残疾人代表大会。全面总结过去五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规划残疾人事业未来五年发展蓝图,为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结合换届,探索主席团成员构成与残工委成员构成相对独立制度,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完善组织领导体制,增强专门协会的民主性、代表性。结合换届,加大宣传,全面展示首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
三是扎实抓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对《规划》提出的重要发展指标实现情况、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评估,进一步修订完善《规划》,制订倒计时安排和督查落实计划,为全面落实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进一步与“大社保”接轨,力求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保障人群实现全覆盖,为残疾人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抓好各项保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查漏补缺,巩固完善残疾人“应保尽保、应补尽补”成果。按照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补贴标准,实现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有新的提高。加强困难残疾人社会救助,研究建立财政基金与社会募捐相结合的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体系。有序推进养护照料服务,逐步完善以社区为基础、专业机构为骨干、家庭邻里为依托的残疾人养护照料服务体系,残疾人机构托养人数达到6000人。研究制定我市残疾人居家养护和日间照料补贴办法,努力使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享有护理服务,实现政策全覆盖。
(三)努力增进残疾人福祉
加强顶层设计,创造“北京模式”,着力加快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水平。
一是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加强残疾儿童、精神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康复服务,制定出台残疾儿童免费康复、成年残疾人康复补贴等政策,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康复保障水平。整合康复服务资源,加快北京市康复医院改扩建进程,将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平台,构建以社区康复为基础、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服务网络,加强“一园一校一中心”建设,完善康复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康复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培养康复工作队伍。修改完善辅助器具服务办法,加强基层辅具站规范化建设,开展星级达标站创建活动,强化评估适配职能,提高辅具服务水平。强化残疾预防,实施《北京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推进残疾预防和儿童早期干预工作。
二是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坚持“特教无校”与“普教有特”理念,按照“进得去”、“学得好”、“出得来”要求,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力争让每个残疾孩子都享受平等教育。举办融合教育论坛,发布《北京融合教育行动倡议书》,推进《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和《关于进一步推动随班就读管理意见》落实。启动融合教育示范校和示范区的创建活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的支持体系建设,将校园无障碍改造计划纳入全市中小学《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学校整体无障碍环境水平,同时配备资源教室和专业康复教师,为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创造便利。出台送教上门服务管理办法,实行双学籍管理,努力实现残疾孩子义务教育零拒绝的目标。加强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残疾人技能型人才培养。强化供需衔接,着眼市场需求,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推进残疾人就业扶贫工作。促进就业融合,依法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岗位预留、定向招录制度的落实。通过就业援助月,联合市国资委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推动国有企业在安置残疾人就业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修改完善残疾人自主创业个体就业和灵活就业扶持办法。积极推进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审核征缴方式转变,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监督检查、规范使用工作。进一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承担残疾人就业服务职能,努力探索残疾人就业精细化服务模式。加大职康产品的开发、策划和营销力度,充分利用文博会、换届代表大会等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打造“爱立方”品牌,完善职康产品商品化、品牌化、集约化经营发展机制,努力促进更多残疾人产品成为“北京礼物”,走向社会,走出国门。启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盲人按摩品牌建设年活动,筹备成立北京市盲人按摩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努力探索盲人按摩企业连锁经营、品牌化发展模式。加大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力度,修订完善扶贫助残基地扶持管理暂行办法,研究制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补贴政策和残疾人农业保险补助办法,提升残疾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搭建平台,采取组建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形式,促进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深入发展。
四是促进残疾人文化体育融合。紧紧围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重大活动的主题,以慈善为媒、文化搭台,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助残活动,引导广大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主流社会。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推动残疾人特殊艺术走向社会大舞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承办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继续办好“残疾人文化周”品牌活动,不断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引领残疾人走进高雅艺术殿堂,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继续推广完善“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试点工作,积极参与全国残疾人文化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继续深化“三级一体”文化发展格局,推进抓基层、打基础、建基地“三基”建设,不断探索残疾人文化发展模式。深入开展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继续推进“残疾人体育进家庭”、“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等项目,组织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群众体育展示和交流活动,努力推进残疾人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特奥进基层”活动,促进残疾人体育工作在基层活跃开展。努力探索体育与就业相结合的新路子,解决残疾人运动员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为残疾人体育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五是加强残疾人维权工作。推动落实市人大常委会《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执法检查建议和措施,继续抓好《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确保相关配套政策如期出台。建立192个残疾人温馨家园法律服务工作站,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服务。成立残疾人法律知识宣讲团,深入社区、农村巡回宣讲,提升残疾人及亲友的法制意识和维权工作者的服务能力。做好信访接待、排查调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发放等各项日常工作,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等制度,畅通诉求渠道,提高从源头化解矛盾的能力,维护残疾人群体的稳定。
(四)努力优化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树立“大宣传”理念,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媒体沟通合作,加强重大活动的整体策划和设计,突出宣传重点,推进新媒体方式运用,努力在新闻宣传的深度、广度上下功夫。紧紧围绕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展现首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效与亮点。紧紧把握重大节日、重大活动的节点,精心策划,展现亮点特色,上下联动,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态势,努力营造扶残助残的浓厚社会氛围。重视网络舆情动态,加强热点问题微博舆论引导。继续办好《挚友》杂志。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努力提升网站信息和向上报送信息的质量水平。
二是推进无障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无障碍建设条例》。推广“一刻钟无障碍社区服务圈”,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无障碍改造工作,完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城市交通、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着力推动完善地铁无障碍设施、无障碍出租车队建设管理和政府部门网站无障碍建设。以无障碍推动日为抓手,加大无障碍条例宣传贯彻力度,提升全社会无障碍意识。进一步完善残联牵头,老龄、妇联等多部门共同推动,专家、媒体参与的无障碍社会监督机制,加强无障碍监督员队伍建设,建立全过程、动态化的无障碍监督体系。
三是发展助残慈善事业。进一步研究探索首都残疾人社会公益事业的特点和规律,支持福利基金会发展,鼓励社会募捐,促进慈善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募集款物2000万元,惠及10000名残疾人。继续组织实施好传统公益助残项目,开发微公益项目,建立残疾儿童大病救助基金。举办第二届手语大赛,着力打造“隐形的翅膀”北京公益品牌,努力提高助残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力。
(五)努力夯实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进一步夯实基层残疾人组织基础。继续下大力气抓好55号文件精神的落实,在残联机构设置、人员工资规范、专职委员待遇上,努力取得新突破。结合大部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街道乡镇残联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实施区县残疾人工作分类考评,建立完善长效激励机制。完善残疾人温馨家园常态化管理机制,总结推广“百合之家”经验,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研究制定残疾人证管理办法,规范残疾人证管理工作。开展以“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为品牌、形式多样的助残志愿服务,培育发展社会助残志愿组织,建立健全志愿助残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促进志愿助残服务专业化、常态化和制度化。
二是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探索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残联“枢纽型”社会组织体制,不断完善配套政策,逐步形成一套集评比、规范、支持、扶助为一体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政策体系。加强对区县工作的指导,打造品牌残疾人社会组织和品牌残疾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继续加大政府购买残疾人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开展“残健互融,共享和谐”残疾人社会组织社区融合项目,引导残疾人社会组织走进社区。继续扩大残疾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力争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对残疾人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培训率达到100%。加强对狮子会工作指导,完善制度,加强培训,规范管理。搭平台,聚力量,努力使狮友服务融于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局。做好专门协会工作,推动建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协会。
三是抓好各级残联班子和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能力。实施“强基育人”工程,启动全员培训,全面提高四级残疾人组织干部骨干队伍的素质能力。贯彻中组部、中国残联有关文件精神,出台《关于加强残疾人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干部选拔培养和配备工作。加强市残联自身建设,统筹安排干部轮岗、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继续实施“培青工程”,着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四是加强基础工作。着力推进残疾人服务“一卡通”项目,实现残疾人乘坐公交、游览公园、免费上网服务等智能化管理,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强化以“北京残联”网站为核心的残疾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整合信息资源,加强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与业务联动。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实效和透明度。努力做好残疾人状况监测和事业统计工作。以抓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机关建设水平,确保机关工作有序、高效运转。强化内部审计和招投标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点强化对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完善具有残联特色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