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残联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安排

文章来源: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4-03-31 【字体:

 

改革创新  融合共享

全面建设残疾人工作首善之区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中国残联指导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各区县、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全市残联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成功召开市残联第六次代表大会,全面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推动残疾人工作科学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实施“十二五”规划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法律维权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参与能力不断增强,首都残疾人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一年来,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任务:

  (一)成功召开市残联第六次代表大会

  大会以“全面建设残疾人工作首善之区、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为主题,全面总结了市残联五代会以来首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科学描绘了今后五年发展蓝图,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残联主席团、执行理事会和各专门协会,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创新、催人奋进的大会。会前,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市残联换届和残疾人工作;开幕式上,中国残联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席,郭金龙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对残联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强调提出“让每一位残疾人和健全人一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广大残疾人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大会的胜利召开,为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首都残疾人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年度任务圆满完成

  按照市政府要求,全面开展了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到去年底,规划确定的17个发展指标、24项政策制度和63项服务项目如期推进,一些任务已经提前超额完成,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残疾人状况的全面改善,促进了首都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基本生活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进一步与“大社保”接轨,协调制定了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残疾儿童少年免费康复等政策,研究了居家养护、日间照料补贴办法。享受社会救助和生活补助的残疾人达到27.6万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96.6%、96.3%、99.2%,为360户农村残疾人的危旧房进行翻建维修,残疾人基本生活做到应保尽保。

  康复服务质量有了新提升。以扩面、提标为着力点,注重康复人群全覆盖,37万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为2.4万名重残无业残疾人进行健康体检,为3000名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康复服务;重视精神残疾人康复,会同卫生局开展精神残疾人居家与社区康复试点工作,规范精神卫生服务,支持海淀区试点建成10个精神残疾人融入社会的“中途宿舍”。规范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服务标准,确保免费康复项目政策顺利实施。北京康复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全市16所家庭康复培训学校全部投入使用,为2万名家长提供了康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康复服务水平。

  融合教育实现新突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配合教育部门出台随班就读工作意见、送教上门指导意见,制定北京市残疾人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评选标准,举办残疾人融合教育研讨会,从制度上保障了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对全市7461名15—50岁残疾人青壮年文盲进行扫盲需求调查,以房山区和平谷区为试点开展残疾人青壮年扫盲工作,分类制定扫盲工作方案,从源头提高残疾人素质。

  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坚持把实现就业作为残疾人增收的关键措施。依法推动按比例就业工作,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制定市属事业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指导意见,成功举办首届国有企业面向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全市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首次突破4万人。出台促进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六项措施”,应届残疾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全市建设职业康复站511个,13个区县已经或者规划建设了职业康复中心,智力残疾人和稳定期精神残疾人的职业康复劳动项目得到进一步开发。助残日期间举行全市性残疾人就业招聘会,各区县分别设立招聘会场,实现了招聘单位数最多、提供就业岗位数最多、应聘人数最多、应聘成功率最高的良好效果。

  公共文化生活丰富活跃。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北京市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有力推动了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出色承办第八届残疾人艺术汇演北京赛区比赛,北京赛区组委会获组织奖,北京市获团体金奖。继续组织残疾人走入高雅艺术殿堂,让广大残疾人共享高品质文化生活。残疾人运动员享有落户北京、辅具适配等方面的优待政策,在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中获奖的残疾人运动员享受到与健全运动员同等奖励标准。

  无障碍建设成效显著。启动无障碍区县创建工作,积极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城乡均衡发展。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交通无障碍,研究制定无障碍出租车发展方案,144个老旧小区无障碍改造工作更加精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实现了“发现一户、改造一户”的工作目标,累计改造完成9万户。

  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维护。扎实开展残疾人法律维权,配合市人大内司办、市政协社法委对残疾人保障法本市实施办法两年来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和视察活动。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向持证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及基层社区统一发放了60万册政策口袋书。与市司法局联合举办法律大讲堂,通过易行热线、12348热线、温馨家园法律服务工作站向残疾人提供日常法律服务,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重视残疾人信访工作,信访结案率达到98%,确保了残疾人群体稳定。

  社会助残环境进一步优化。开展以“帮扶贫困残疾人”为主题的助残日活动,受到国务院、中国残联领导肯定和残疾人朋友认可。残疾人事业成就宣传片、公益广告片、卡通片、微电影在电视、网络、地铁、公交、楼宇播出,社会反响强烈。公益慈善事业取得成效,全年累计接受社会捐赠款物共计1300万元,各界给予免费、优惠的支持达4300万元。同时拓展了新的项目,举办“爱心公益长走大会”;在北京部分示范中学,试点开设社会公益课程,让“牵手残疾儿童”成为在校学生的选修课,近百名重度残疾儿童在狮友陪伴下走出家门;举办第二届手语风采大赛,推动银行、医院、商场等窗口行业学手语活动的开展,激发了社会的助残热情。

  (三)残疾人服务领域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果

  开展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顶层制度设计。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涵盖11大类、99项的残疾人公共服务目录,提出了残疾人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主要内容、运行机制和支撑保障措施,构建了以“一个平台、一套系统、一卡通行、一个品牌”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残疾人服务管理新模式。抓住本市制订《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行动计划(2013—2015年)》契机,编制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行动计划专章,推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纳入全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购买助残服务首次实现制度化。积极协调财政部门率先出台了《北京市购买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组织)服务暂行办法》(京残发〔2013〕27号),在扶持发展残疾人社会组织发展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为扩大优质服务的社会化供给提供了制度化保障。出台《北京市残联购买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岗位暂行办法》,探索出了一条残疾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新途径。积极参与本市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研究,会同财政部门将“基本助残服务”纳入本市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建立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

  残疾人服务“一卡通”开发应用取得重大进展。作为2013年市政府折子工程,“残疾人服务一卡通”建设纳入市民卡试点项目,受到全社会特别是残疾人的高度关注。一期工程已于去年年底投入试运行,为实现“一卡在手、服务全有,一卡连接、身份了然,一卡管理、统一终端,一卡通用、畅游京城”的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

  (四)自身建设得到切实加强

  下大力气推进基层组织建设。顺利完成基层组织换届工作,11个区县残联理事长或副理事长进行了调整,理事长平均年龄50.5岁,趋于年轻化;321个街道乡镇残联全部配齐了专兼职理事长,实现了职责、机构、人员、经费“四个单列”;各区县残疾人专门协会、社区(村)残疾人协会委员调整287人次,区县、街乡镇残联及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人数达到5745人。健全完善协会规章制度,工作更加规范、活跃。在换届基础上,举办专题研修班,加强了各级残联班子思想、作风、能力建设,参加学员普遍反映“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加强对403个温馨家园日常管理,制定服务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常态化工作机制。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的一系列指示要求,在开展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结合群众提出的意见,研究制定了市残联贯彻落实十二条措施,建立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联系区县、专门协会和社会组织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加强了对会议、活动、培训和外出学习考察的统筹协调,进一步精简文件,改变会风、文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全力推进整改落实,残联系统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转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残疾人事业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依然明显,残疾人实现同步小康任务艰巨;残疾人特殊性、多样化服务需求还难以得到满足,党政机关安排残疾人就业仍然没有实现新的突破,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障碍和环境障碍,残联的工作方法、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不够精细化、人性化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2014年主要任务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残联第二十八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上,重点研讨和部署了2014年工作:一是要求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的意见》,从增加收入、兜底保障和基本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和加快改善残疾人状况的目标任务;二是要求抓好与民生保障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有关的具体实事,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保、扶贫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措施;三是要求贯彻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开展“基础管理建设年”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与需求专项调查。四是要求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残工委的作用,在社会力量较为发达的地区,选择较为成熟的残疾人服务项目开展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试点,促进残疾人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根据全国残疾人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市实际,2014我市残疾人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新的起点”、“首善标准”、“融合理念”、“全面小康”等关键词,全面谋划、统筹推进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更加注重做好托住底、补短板的工作,织牢残疾人社会保障安全网;更加注重把握残联组织的职能定位,充分激发市场和社会组织的活力,通过政策撬动、示范带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让更多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共同推动残疾人工作,形成残疾人服务的合力;更加注重加强残联系统的基础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基础数据的动态监管和服务资源的互通共享,不断提高信息化、精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加注重抓好关系残疾人切身利益的实事,多办有带动作用、有长久效应的具体实事,持续抓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实事,切实办好民生保障和扶贫开发的具体实事,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残疾人,促进社会公平和残疾人的社会融合;更加注重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努力抓住新机遇、培育新典型、用好新媒体,为推动首都残疾人事业改革发展不断增添正能量。

  今年,我们要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健全残疾人基本保障兜底制度,补上残疾人基本服务“短板”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提标扩面的思路,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提升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力争全面建成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性框架。出台残疾人临时救助办法,建立政府基金与社会募捐相结合的困难残疾人应急救助机制。推动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护理补贴办法出台,研究制订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护服务办法,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托养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政策统筹和衔接,研究解决残疾人与老年人、儿童及其他人群体之间的政策整合与衔接。

  全面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顶层设计、完善体系、补足短板的思路,制定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推进方案,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服务标准、运行机制、供给方式以及支撑保障等制度安排。搭建职责分工明确的四级残疾人服务平台,建设残疾人服务枢纽系统,努力为残疾人提供全面覆盖、全程支持、全方位利用的服务,不断提高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抓住北京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机遇,整合养老助残服务资源,加快发展残疾人服务业。

  (二)着力推进改革,破解制约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市委的“实施意见”,全面深化残疾人工作改革,今年重点在十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融入全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研究制定北京市残疾人同步小康整体推进措施,率先实现残疾人收入倍增目标。

  二是启动我市残疾人就业立法和无障碍地方法规修订调研,不断完善依法推动残疾人事业的长效机制。

  三是抓好第48次市委常委会精神的落实,推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办公厅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实现零突破,更好地发挥党政机关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社会示范效应。

  四是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使用政策,按照“拓展保障、促进就业”的要求,进一步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效益。

  五是落实好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政策,研究总结“中途宿舍”服务试点,加强精神残疾人职业康复基地建设,探索医院、社区、家庭相衔接的精神残疾人综合服务保障新模式。

  六是完善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政策措施,适当扩大服务提供主体的范围,完善与购买服务相关的认定办法、评估办法和年度目录等规范标准,进一步创新残疾人服务提供方式。

  七是筹建市级残疾人职业康复和托养服务中心,建设市级统一管理的残疾人产品商城,搭建统一销售平台;依托区县职康中心、爱立方专卖店,在有条件的区县开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试点工作,努力创建职业康复新模式。

  八是探索吸收社会资源参与温馨家园、职业康复站建设和管理,更好地发挥社会志愿者和残疾人亲友的作用,健全社会力量充分参与、供需衔接、规范管理、精细服务的长效运行机制。

  九是积极创新市级残疾人专门协会管理模式,启动市级专门协会社团登记调研工作,引导协会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十是探索建立无障碍监督网络系统,研究制定无障碍监督工作实施细则,推进无障碍建设的规范化、系统化。

  (三)着力抓好重点业务工作,全面提升残疾人工作整体水平

  大力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组织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研究残疾人康复需求评估与转介服务机制。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明晰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内容,将医疗康复基本需求纳入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残疾人康复服务率不低于95%。加强区县残疾人康复“一园一校一中心”建设,增加公共机构康复服务有效供给。建立儿童残疾报告制度,落实《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服务办法》,让每个残疾儿童少年享有更高质量的康复服务。完善《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暂行办法》,建立辅助器具个性化评估与优惠适配相结合的精细化管理服务系统。健全完善以居家和社区为基础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培训残疾人亲属5万人。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特殊教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快落实融合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全市100所资源教室、60所融合教育试点学校建设工作,力争让每一名残疾孩子都享受平等教育。推广学前康教试点经验,研究学前教育补贴政策。推进青壮年残疾人扫盲工作,确保有意愿的残疾人接受教育。依托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平台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年内完成1万人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入实施“六大就业”工程。制定出台具体推进方案,努力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健全残疾人就业促进、就业保护和就业服务机制,年内新安置残疾人就业3500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和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全面贯彻落实中组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研究制定本市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和党政机关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意见。修订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办法,大力扶持壮大一批残疾人自主创业企业。更加关注农村残疾人,加快推进扶贫基地就业、居家就业、农村合作社就业、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扶贫增收工程。推动盲人医疗按摩师在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加快推进盲人按摩企业连锁经营、品牌化发展。

  促进残疾人文化体育发展。认真抓好残疾人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落实,推动区县建立“一区一品”文化服务品牌,使更多的残疾人就近就便参与文化活动。探索残疾人文化园区建设,完善残疾人艺术团管理规定和残疾人运动员保障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创新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组队参加22项全国性体育赛事,举办第九届全市残疾人运动会、第七届全市残疾人社区艺术汇演,配合做好2022年冬季残奥会申办工作。加强残疾人文化体育境内外交流,培育和发展残疾人文化服务市场。

  加强残疾人维权工作。建立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残疾人信访工作格局,畅通和规范残疾人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辐射区县、温馨家园的远程维权服务平台,通过网络视频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深入开展全国无障碍区县的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制定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规范,完善常态化改造机制。重视交通无障碍建设,研究解决社会和残疾人普遍关注的无障碍公交、无障碍出租车等出行问题。做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中无障碍改造的监督推进工作,研究细化“一刻钟无障碍社区服务圈”规范。

  加强宣传和社会助残工作。深化对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打造“中国梦”演讲团品牌。利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契机,加大对我市残疾人工作的全面宣传和展示。通过开展全国自强与助残表彰活动,大力宣传我市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典型事迹。发挥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完善市残联新闻发言人制度,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针对残疾人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监测舆情,正面宣传,营造全社会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积极创新募捐项目,为社会爱心人士搭建微公益助残慈善新平台;坚持项目带动募捐,打造“隐形的翅膀”助残慈善品牌。发挥狮子会的作用,做好对口支援工作,调动社会资源,共同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四)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打牢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全面推进残联系统思想作风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指导区县和基层残联开展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深入研究解决残疾人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建立需求牵引、问题导向的服务管理新模式。抓好市级残联事业单位分类调整,完善机构编制和职能配置,进一步增强残联干部队伍活力。认真落实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推动节约型残联建设。

  实施“强基育人”工程。大力加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落实残联领导干部“双重”管理制度,规范区县残联“四部一室”设置,力求职能定位和工作分工更加科学清晰。夯实基层工作基础,研究解决基层专职委员、协管员岗位设置和待遇问题,建立健全街道乡镇理事长、专职工作者和专职委员“三支队伍”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对残疾人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完善残疾人优秀人才库。建立全覆盖、分层次培训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残疾人工作者的服务能力。

  扎实开展“基础管理建设年”活动。以推进“残疾人服务一卡通”建设为着力点,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残疾人就业、康复、维权、教育等各业务需求,进行全面梳理和流程再造,把摸清底数当做要务,促进服务转型升级。做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的专项调查,建立数据动态采集、统计分析、决策支持及各项成果转化利用的长效机制。推动管理服务精准化,强化内部审计和招投标管理,抓好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为残疾人提供更加实效、透明、阳光的服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