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京残发〔2014〕20号
2013年,在中国残联指导下,在各区县、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北京市全面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推动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法律维权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首都残疾人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一、康复
2013年,康复服务质量有了新提升。以扩面、提标为着力点,注重康复人群全覆盖,37万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为2.4万名重残无业残疾人进行健康体检,为3000名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康复服务。重视精神残疾人康复,会同北京市卫生局开展精神残疾人居家与社区康复试点工作,规范精神卫生服务,支持海淀区试点建成10个精神残疾人融入社会的“中途宿舍”。规范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服务标准,确保免费康复项目政策顺利实施。北京康复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全市16所家庭康复培训学校全部投入使用,为2万名家长提供了康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康复服务水平。
在全市16个区县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已建社区康复站的社区总数3626个,配备5775名社区康复协调员。14个区县的26个医疗卫生机构陆续开展残疾儿童筛查工作,年度新诊断0-6岁残疾儿童443人。
开展视力残疾康复机构总数达到7个,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11万例,为1197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为1514名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17名,有效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对1447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
推进听力语言康复机构规范化管理,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已建设市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1个,基层听力语言康复机构19个。年度新收训聋儿182名,在训聋儿302名;规范聋儿家长学校,开展家庭训练,共培训聋儿家长330名;开展各级各类听力语言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共培训专业人员277人。
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达14个,其中,市级康复机构1个,区县级康复机构13个。培训各级各类肢体残疾康复人员2908人次;对5954名肢体残疾者实施康复训练;实施救助项目资助267名脑瘫儿童进行机构康复训练。
开展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35个,其中,市级康复机构1个,区县级康复机构34个。培训各级各类智力残疾康复人员1767人次;共对2750名智力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实施救助项目资助477名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机构康复训练,同时对儿童家长进行培训。
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在16个区县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对6.94万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综合防治康复,监护率达到86.32%,显好率达到57.9%,社会参与率达到42.75%,肇事率0.02%;对7398名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医疗救助。
建立了1个市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420名孤独症儿童在各级机构进行了康复训练。
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辅助器具供应服务。为残疾人减免费用供应辅助器具9872件,其中装配假肢592例、矫形器283例、验配助视器1708件。
二、教育
2013年,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配合教育部门出台随班就读工作意见、送教上门指导意见,制定北京市残疾人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评选标准,举办残疾人融合教育研讨会,从制度上保障了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对全市7461名15—50岁残疾人青壮年文盲进行扫盲需求调查;以房山区和平谷区为试点开展残疾人青壮年扫盲工作,分类制定扫盲工作方案,从源头提高残疾人素质。
市残联积极从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为残疾儿童给予学前教育资助。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提供资助101人次。
已开办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2个,在校生114人。其中聋高中1个,在校生98人;盲高中1个,在校生16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3个,在校生213人,毕业生115人,其中95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有70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63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截止到2013年底,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243人。其中视力残疾儿童3人,听力残疾儿童1人,言语残疾儿童1人,智力残疾儿童112人,肢体残疾儿童72人,精神残疾儿童18人,多重残疾儿童36人。
三、就业
2013年,我市坚持把实现就业作为残疾人增收的关键措施。依法推动按比例就业工作,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和市国资委分别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属事业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成功举办首届国有企业面向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全市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达到4万人。出台促进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六项措施”,应届残疾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全市建设职业康复站511个,13个区县已经或者规划建设了职业康复中心,智力残疾人和稳定期精神残疾人的职业康复劳动项目得到进一步开发。助残日期间举行全市性残疾人就业招聘会,各区县分别设立招聘会场。
城镇新就业残疾人3244人。其中,集中就业75人、按比例安排就业1221人、公益性岗位就业193人、个体就业及其它形式灵活就业1233人、辅助性就业522人。
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达到62个,其中残联兴办8个,依托社会机构兴办54个,1.05万人次城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1115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23名;保健按摩机构达到409个,医疗按摩机构达到2个;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中,分别有34人和32人通过医疗按摩人员中级和初级职称评审。
四、社会保障
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有6.56万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有2.61万城镇残疾人参加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60岁以下的参保残疾人中有1.39万重度残疾人,其中1.32万人得到了政府的参保扶助,有6525名非重度残疾人享受了全额或部分代缴的优惠政策,领取养老金待遇的人数达到3230人。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共有7.85万残疾人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60周岁以下的参保残疾人中有重度残疾人3万人,全部得到了政府的参保扶助。有2.48万非重度残疾人也享受了全额或部分代缴的优惠政策。享受养老金待遇的人数达到1.33万人。
城镇残疾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达到4.90万人,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到11.63万人;12.38万符合条件的城乡残疾人享受了稳定的生活补贴;城镇1.99万和农村2.20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2.13万城乡残疾人得到了其他救助救济。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规范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达到80个,共为1207名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其中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29个,综合性托养服务机构51个,接受居家托养服务的残疾人达到9.85万人。
五、扶贫开发
2013年,我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多渠道发展,科技扶贫效能显著,农村低收入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与市商委合作,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助残扶贫项目,安置农村残疾人或家庭成员就业,帮扶农村残疾人家庭创办村级店;结合“融合就业六大工程”,协助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助残扶贫活动,督促落实各项帮扶措施。
全年共扶持9197名低收入贫困残疾人增收,其中通过128个残疾人扶贫基地安置4575名,辐射带动4444名残疾人就业,年均收入过万。全年农村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4309人次;177个单位和577名个人对低收入贫困残疾人开展结对帮扶;完成731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各地投入危房资金592.35万元,803名残疾人受益。
六、维权
2013年,我市扎实开展残疾人法律维权,配合市人大内司委、市政协社法委对残疾人保障法本市实施办法两年来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和视察活动。同时,加强了政策法规宣传,向持证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及基层社区统一发放了60万册政策口袋书。与市司法局联合举办法律大讲堂,通过易行热线、12348热线、温馨家园法律服务工作站向残疾人提供日常法律服务,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重视残疾人信访工作,信访结案率达到98%,确保了残疾人群体稳定。
各级残联维权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全面开展。
市和区县人大进行《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5次,政协进行视察和专题调研4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109次,1.86万人参加;举办法律培训班36个,4507人参加。
截止2013年底,成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构17个,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317个,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站)17个,办理案件337件,有力地促进了法律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
残疾人参政议政工作得到加强,各级残联协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建议、提案3件,办理议案、建议、提案3件。
无障碍建设成效显著。启动了无障碍区县创建工作,积极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城乡均衡发展。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交通无障碍,研究制定无障碍出租车发展方案,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为契机,推进小区无障碍改造工作,加强对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力度,累计改造完成9万户。
16个区县大力加强无障碍建设。开展无障碍建设检查253次,无障碍培训5024人次;为1.58万个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为2.26万残疾人发放了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
各级残联共处理残疾人群众来信6921余件,接待残疾人群众来访4617人次。
七、宣传文化
2013年,我市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北京市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有力推动了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出色承办第八届残疾人艺术汇演北京赛区比赛,北京赛区组委会获组织奖,北京市获团体金奖。继续组织残疾人走入高雅艺术殿堂,让广大残疾人共享高品质文化生活。
中央及市级媒体采用稿件339件,主要新闻媒体刊播稿件972件,报刊专版60个,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1个,电视手语新闻栏目1个,市级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1个。各区县主要新闻媒体刊播稿件786件,报刊专版55个,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11个,电视手语新闻栏目3个,建立市级新促会1个。
市在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6个,各区县在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18个;市和区县举办残疾人文化周分别为19个和277个;举办残疾人文化艺术类比赛及展览分别为45个和151个;市和区县分别成立残疾人艺术团队1个和48个。
八、体育
我市启动了残疾人运动员落户北京、辅具适配等方面优待政策,在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中获奖的残疾人运动员享受到与健全运动员同等奖励标准。
市级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25次,参加人数1.52万人;残疾人体育示范点51个,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1050人;残疾人体育比赛15次,参与的残疾人运动员392人次;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10个,聘任教练员30人。
区县级别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1350次,参加人数8.87万人;残疾人体育示范点79个;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528人。
九、组织建设
2013年,我市下大力气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为乡镇(街道)残联全部配齐了专兼职理事长,实现了职责、机构、人员、经费“四个单列”;加强了对403个温馨家园日常管理,制定服务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常态化工作机制。
2013年,市残联领导班子中配备3名残疾人领导干部;12个区县残联机关配备了残疾人干部;已建乡镇(街道)残联323个,已建率达到100%;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505名;已建社区(村)残协5633个,已建率达到89.06%;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5322名。
市、区(县)、乡镇(街道)残联实有人员1202人。各级残联共举办培训班728期,培训机关干部、协会干部及残疾人专职委员2.53万人次。
全市各区县共建立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80个,专门协会已建比例100%。
十、服务设施
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4个,总建设规模5.56万平方米,总投资29,679.54万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康复设施3个,总建设规模1.32万平方米,总投资8,273.73万元。各类服务设施的投入使用,为残疾人服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障。
十一、信息化
“残疾人服务一卡通”作为2013年北京市政府折子工程,受到全社会特别是残疾人的高度关注。一期工程已于2013年底投入试运行,为实现“一卡在手、服务全有,一卡连接、身份了然,一卡管理、统一终端,一卡通用、畅游京城”的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
市残联网站加大对残疾人各项政策、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年度访问量达到5115万次,完成2185条信息更新。
北京市残联系统已全部开通了公众服务网站,1个市级残联网站和16个区县级残联网站。2013年,市级残联开设网站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各级残联信息员达150人次。
统计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残联共有20名专、兼职统计人员从事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市级残联举办统计培训班1期,参加培训的人员达到100人次。
市、区(县)两级残联共有44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信息化工作;建立市级残联局域网和网上办公(OA)系统,为协同办公提供了保障。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
2014年4月22日